13 年试错 70 个项目,独立开发者 Pieter Levels 的副业逆袭路

独立开发者 Pieter Levels 的传奇副业故事

本文来源于真实的故事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详细看 Pieter Levels 的访谈,详细了解关于他的传奇故事。

从 “屡败” 到 “屡创” 的独立开发者​

在副业与创业圈,“一人公司” 正成为新趋势,而 Pieter Levels 是这个领域的 “超级玩家”。自学编程、独立开发,从 2012 年到 2021 年,他一口气启动了 70 个创业项目,其中 40 个实现初步运营,最终只有 4 个项目让他赚到大钱 —— 最成功的《Nomad List》年盈利 210 万美元,2021 年后推出的几个 AI 产品,月均收入(MRR)也达十几万美元。​

他的 “命中率” 只有约 5%,95% 的项目以失败告终,但他的核心理念始终是 “ship more(多发布)”:“想到就做,唯快不破,只要做得够多,总会有成功的”。如今,他一边游历全球 40 多个国家、150 多个城市,一边在酒店房间里用笔记本电脑敲代码(常用技术栈:HTML、jQuery、PHP 和 SQLight),还坚持 “Build in public(公开开发)”,所有成功与失败都记录在案,成为无数开发者和副业创业者的灵感来源。​

2021 年 11 月 7 日,他在社交平台 @levelsio 上坦诚分享:“我做过的 70 多个项目中,只有 4 个实现盈利并发展壮大;超过 95% 的尝试都失败了,命中率仅约 5%—— 所以,多发布项目就对了。”​

独立开发者一年开发 70 个项目,4 个实现盈利

一、副业灵感从哪来?3 个核心方法​

作为 “高产项目创造者”,Pieter Levels 的副业灵感从不稀缺,他的方法简单却实用,尤其适合普通副业创业者参考:​

1. 从自己的生活痛点入手​

每天醒来,先想‘生活里哪些事让我觉得烦?哪些能做得更好?’然后试着用代码(或现有工具)解决它。” 这是他最常用的灵感来源。​

比如他的第一个副业项目《Play My Inbox》:2013 年时,还没有 Spotify,他和朋友常通过 Gmail 分享 YouTube 音乐链接,结果邮箱里堆满杂乱的邮件线程,找歌特别麻烦。于是他开发了一个应用,通过 POP/IMAP 协议读取邮箱里的 YouTube 链接,自动生成播放列表 —— 相当于简易版 Spotify,上线后很快吸引了成千上万用户,还登上了科技媒体。​

独立开发,从 Gmail 中找到包含 YouTube 链接的邮件,并根据这些歌曲生成播放列表

2. 旅行中发现 “套利机会”​

“旅行时会遇到更多问题,也能看到其他地方的解决方案,把这些‘异地经验’带回自己的场景,就是好副业。”​

10 年前,他在亚洲旅行时发现,微信早已实现 “全能服务”—— 订餐、订杂货、叫按摩师甚至修车,都能在一个 APP 里完成。而当时欧美市场还没有类似产品,他意识到这是 “跨地域套利” 的机会,后续不少项目的灵感都源于此。此外,旅行中遇到的 “机场体验差”“酒店网速慢” 等问题,也成了他后续开发《Nomad List》的伏笔。​

3. 从新技术里探索可能性​

面对 AI 等新技术时,他不急于 “找问题”,而是先 “玩透技术”:“第一次接触 Stable Diffusion(AI 图像生成模型)时,我先试着生成各种图像,发现它擅长画房子和室内设计,就做了个网站 thishousedoesnotexist.org,随机生成‘不存在的房子美图’,后来又升级成室内设计 AI 工具《Interior AI》,上线第一周就赚了 1-2 万美元,现在每月仍能赚 4-5 万美元。”​

独立开发者开发 AI 图片生成工具赚钱

不过他也提醒:“先有技术再找问题,风险很高。大部分时候,还是要先有痛点,再用技术解决。”​

二、4 个爆款副业案例:从 0 到盈利的全流程​

Pieter Levels 的 4 个 “赚钱项目”,覆盖了工具、社区、招聘等多个领域,每个案例都有清晰的背景、运营逻辑和盈利模式,特别适合副业创业者参考:​

案例 1:《Nomad List》—— 数字游民的 “生存指南”,年赚 210 万美元​

独立开发者开发数字游民网站,一年赚 210 万美元

背景:解决自己的 “旅行刚需”​

2014 年左右,Pieter Levels 成为数字游民,在亚洲旅行时发现两个痛点:一是很多地方网速慢(比如南美部分地区只有 0.5 兆,连 YouTube 都看不了),二是自己每月只有 500 美元预算,需要精准了解各地生活成本。​

启动:从 “Google 表格” 开始的轻量级尝试​

他没有直接开发复杂网站,而是先建了一个公开的 Google 表格,让其他数字游民一起填写 “城市网速、房租、饮食成本” 等信息,然后发了一条推特(当时只有几千粉丝)。没想到很快有人转发,几百个城市的信息被网友自发补充,形成了初步的 “数字游民数据库”。​

运营:众包 + 公开数据,实现自动化运转​

后来他把表格升级成网站《Nomad List》,核心数据来源分两类:一是世界银行、联合国的公开数据集(保证客观性),二是用户自发贡献的实时信息(比如 “某咖啡馆网速快”“某街区安全”)。现在平台有 3.4 万 + 注册用户,每月自动组织 30 多场线下聚会,无需他过多干预。​

盈利:会员费 + 社区服务,利润率 90%​

付费会员(每月 30 美元起)可查看详细城市评分(涵盖网速、安全性、女性友好度等 20 + 维度)、参与专属社区聊天、预约线下 meetup。目前年盈利 210 万美元,且几乎没有运营成本 —— 他一个人就能维护。​

案例 2:《Remote OK》—— 远程工作招聘平台,最高月赚 14 万美元​

远程工作副业,月赚 14 万美元

背景:填补 “远程招聘” 空白​

10 年前,市面上的招聘网站都聚焦 “线下岗位”,没有专门针对远程工作的平台。而《Nomad List》的用户(数字游民)刚好有 “找远程工作” 的需求,他便在《Nomad List》里加了个 “Nomad Jobs” 板块,没想到很多公司主动付费发布岗位。​

启动:从 “附属功能” 到 “独立平台”​

随着付费企业增多,他把板块独立成《Remote OK》,定位 “全球远程工作招聘平台”。初期企业发布一个岗位仅收 2.99 美元,靠 “低价 + 精准” 吸引了微软、IBM、Stripe 等大公司入驻。​

盈利:岗位发布费 + 增值服务​

2021 年美联储宽松政策期间,企业招聘需求激增,他推出 “彩虹色岗位展示”“背景图定制” 等增值服务,单个岗位最高能收 3000-4000 美元,月收入一度达 14 万美元。即使后来需求回落,现在每月仍能稳定赚 4 万美元。​

案例 3:《Photo AI》——AI 虚拟照相馆,单周赚 15 万美元​

独立开发 AI 照相馆,副业赚钱

背景:从 “AI 头像” 到 “实用摄影工具”​

2022 年,他玩 Stable Diffusion 时发现,用 AI 训练自己的人脸后,能生成各种风格的头像(比如中世纪战士、复古明星)。当时很多人私信问 “怎么给自己做?”,他意识到这是商机。​

启动:手动处理订单,验证市场需求​

初期他没写复杂代码,只做了一个简单的 HTML 页面,加了 Stripe 支付链接(30 美元 / 次)和 Typeform 表单(用户上传照片、填邮箱)。上线第一天就有 1000 个客户,前几百个订单都是他手动处理:下载用户照片、训练 AI 模型、生成 60 张照片后发邮件 —— 忙到不得不写代码自动化流程。​

升级:解决 “真实感” 痛点,成为 “虚拟照相馆”​

初期的 AI 头像被他吐槽 “太土,像劣质艺术”,于是他升级成《Photo AI》,定位 “解雇你的摄影师”:用户上传自己的照片训练 AI 模型后,输入 “穿西装在办公室拍头像”“穿运动服在公园拍生活照” 等提示,1 分钟就能生成 60 张逼真照片,适合做社交平台头像、播客封面等。​

盈利:按次收费 + API 合作​

用户单次生成收费 30-50 美元,每月生成上百万张照片。此外,他还和 Replicate(AI 模型运行平台)合作,通过 API 提供技术支持,额外获得分成。​

案例 4:《Hoodmaps》—— 城市区域标注工具,虽不赚钱但获百万曝光​

独立开发,城市区域标记工具,获得百万曝光

背景:解决 “旅行选区域” 的困惑​

他在阿姆斯特丹生活时发现,游客总扎堆在市中心,却不知道 “东南边的 Jordaan 区更有本地文化”。于是想做一个工具,用颜色标注城市里的 “游客区、文艺区、富人区”,帮旅行者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区域。​

启动:4 天开发,靠 Reddit 获 5000 人同时在线​

他用 Google 地图 + Canvas 技术,4 天就做出了初版:用户可以在地图上用颜色画笔标注区域(红色 = 游客区、绿色 = 富人区、黄色 = 文艺区),数据通过众包叠加 —— 比如 “阿姆斯特丹某街区有 6 人标为游客区、2 人标为文艺区,就判定为游客区”。​

上线后他发到 Reddit,很快登上首页,服务器差点崩掉,Google Analytics 显示有 5000 多人同时在线。但这个项目至今没盈利:地图托管费用高(曾收到 Mapbox 2 万美元账单),且广告没地方放(90% 界面是地图),但他仍坚持运营:“不是所有副业都要赚钱,有些东西‘酷’就够了,还能为其他项目引流。”​

三、副业运营干货:从启动到盈利的 6 个关键技巧​

Pieter Levels 的副业经验,避开了很多新手的坑,尤其适合 “独立副业创业者” 参考:​

1. 启动时 “越简陋越好”,先验证需求再优化​

“别纠结技术栈,别追求完美功能 —— 能用表格就先用表格,能做静态页面就先做静态页面,重点是看‘有没有人愿意为你的东西付费’。”​

比如《Photo AI》初期只有 “Stripe 支付 + Typeform 表单”,连自动化代码都没有;《Nomad List》最早是 Google 表格 —— 他认为 “初期简陋没关系,只要能验证需求,后续再慢慢升级”。​

2. 盈利模式 “从一开始就收费”,过滤低质量用户​

“免费用户很难转化,还容易产生垃圾内容。不如直接收费,比如 10-50 美元,既能快速验证需求,也能吸引真正有需求的用户。”​

他的项目几乎都采用 “直接收费” 模式:《Nomad List》会员费 30 美元 / 月,《Photo AI》单次生成 30 美元,《Remote OK》岗位发布费 2.99 美元起。“作为独立开发者,每个用户至少付 30 美元,才能让副业值得投入 —— 你得赚钱,才能持续做下去。”​

3. 降低成本:主动向供应商要折扣​

“很多人以为官网标价是最终价,其实不是。你可以发邮件问‘能不能便宜点?太贵了我可能换别家’,大部分供应商会给 25%-50% 的折扣。”​

他曾用某 AI 训练平台时,对方看到他的项目赚钱,把 GPU 训练价格从 3 美元涨到 20 美元(他的产品只卖 30 美元,利润几乎归零)。后来他联系 Replicate 平台 CEO,主动说明需求,对方不仅开发了他需要的功能,还一直保持低价合作 —— 现在他的 AI 项目几乎都用 Replicate,成本省了一大半。​

4. 公开开发:用 “透明” 吸引用户和资源​

“把项目的成功、失败、收入数据都公开,不仅能积累信任,还能吸引合作和灵感。”​

他会在 Twitter 上分享每个项目的收入(比如《Interior AI》月赚 4 万美元)、遇到的问题(比如服务器崩溃),甚至代码漏洞。这种 “透明” 让他成为开发者圈的 KOL,很多用户因为 “信任” 而付费,供应商也愿意主动提供优惠。​

5. 面对竞争:不纠结 “被抄袭”,专注自己的优势​

“技术是公开的,别人抄袭很正常,但你有‘先发优势’和‘用户信任’,这是抄不走的。”​

《Photo AI》火了之后,大公司 Lensa 很快推出类似 iOS 应用,靠用户基数赚了 3000 万美元。他虽然有点失落,但很快调整方向:“Lensa 侧重‘艺术头像’,我就转向‘实用摄影’,比如帮播客做封面、帮电商拍产品图,找到自己的细分市场。”​

6. 时间管理:“碎片化专注”,适应干扰​

“以前我需要长时间专注,但现在习惯了‘被打断’—— 比如女朋友问事、朋友来访,我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,也能很快切换出来。”​

他的一天通常是:凌晨 2 点睡觉,10 点起床,手冲咖啡后开始编程,中午做饭、陪女朋友,下午继续工作,晚上可能和朋友一起写代码。“不用追求‘完美专注’,能利用碎片化时间解决问题,反而效率更高。”​

四、给副业创业者的最后建议​

别听任何人的意见,做你认为正确的事,跟随你的内心。”​

Pieter Levels 说,他 27 岁时曾陷入低谷:在荷兰看不到未来,飞到亚洲做数字游民,却每天盯着酒店天花板焦虑,每月只赚 500 美元,觉得自己是 “loser”。后来父亲告诉他 “感到沮丧就去做事,哪怕铲沙子也行”,他便启动了 “12 个月 12 个项目” 计划,每月做一个副业,终于走出低谷。​

“父母、社会会让你找‘稳定工作’,但你可以试试走自己的路。可能一开始会失败,会有艰难时刻,但只要足够投入,你就能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 —— 现在的经济里,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‘小副业’,不用做‘普通人’。”